其他一些非盈利机构也可以提供过去大型新闻机构才能创作的高质量内容。2014年普利策奖的“调查类报道奖”得主克里斯·汉比(Chris Hamby)就来自华盛顿公共廉政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in Washington),这个非盈利机构通过大量的电子文件,追踪政府资金的流向。曾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担任高级编辑的马库斯·布劳奇利(Marcus Brauchli)最近指出,由于互联网的原因,美国的新闻数量从未像现在这么庞大。
过去,只有《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报纸才能给读者提供关于多种新闻题材的最优秀内容,他们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现在,他们的对手遍布各个领域:体育领域的ESPN、华盛顿报道领域的Politico、流行文化领域的BuzzFeed,等等。《华盛顿邮报》曾经在华盛顿市场拥有统治地位,没有任何对手能够形成挑战,但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统治可言。 第七章:传统媒体自救
如果说有什么好消息的话,那就是一切都有变数。一定会有一种更重要的模式来支持民主社会必需的优质新闻,技术变革自然有可能发生,或许现在硅谷某个车库里就有一群年轻人在研究如何为大型新闻机构重新建立健康的营收来源。我当然希望如此。
拯救严肃媒体的努力都有这样一个天然的优势: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聪明人知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良好的信息。这些人尽管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也是一个重要的用户群体,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新闻消费支付全部成本。乍一听似乎过于明显,难道人们平常就不为这些服务付费吗?
事实上,人们几乎从未在新闻上付费。在网站建立之前,读者只给报纸支付一丁点费用,而发行商也有意把报纸价格定得低于一杯咖啡价格,希望使发行量最大化(进而获得广告收入)。在互联网出现后的第一个十年,在线消费者习惯了新闻不仅要便宜,而且要免费。在美国,《华尔街日报》是唯一一家针对在线新闻收费的大型媒体。所有人的工作都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或者叫希望:这就是扩大用户的方式,广告主最终会来买单。
到了2011年3月,《纽约时报》也宣布对网上的内容收费,而这个冒险被证明相当成功。收费刚刚启动的2011年4月份,《纽约时报》获得了80万“数字订阅用户”,他们付费阅读电子版的报纸。作为对比,《纽约时报》印刷版每天发行量为68万份,周末发行量为120万份。目前数字订阅服务每年可以创造超过1.5亿美元的收入,这也缓解了《纽约时报》公司因平面媒体收入下滑导致的严重财务危机。
《华盛顿邮报》等其他媒体也紧随其后,开始对网上内容收费。尽管没有哪家报纸在数字订阅用户方面取得像《纽约时报》那样的成功,但《纽约时报》说服人们订阅数字报的能力令他们感到振奋。这起码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消费者也会跟随电视观众的脚步,习惯付费模式。因为在有线电视到来之前,电视观众也曾认为电视应当是免费服务,但他们最终习惯了每月付费。只要有人能够找到说服人们付费的方法,这种转型就有可能挽救传统新闻公司。但直到现在,没有哪家公司真正安全上岸,就连《纽约时报》令人鼓舞的数字订阅用户增长,也不足以挽救每年2.35亿美元成本的编辑部。